周瑞玲心理室心理咨询中探讨ldqu
基本上,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个人从小成长的家。 大家都知道,家庭的确会参与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 很多人也会把“父母皆祸害”“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挂在嘴边,其实,如果把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都甩锅给原生家庭,一味地推卸责任,本质上是在拒绝成长,这样的做法反而会阻止我们发展出新的力量。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探讨原生家庭,也不是为了寻找一个让人能“躺平”的大坑,而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能帮助来访者走出目前困境,帮助来访者建立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是在寻找一个让人能超越人生局限的“梯子”。 所以,咨询中对于原生家庭的回顾,很多时候是有其重要治疗作用的: 01 帮助人重新认识自己 A长得帅、条件好,周遭有许多女孩子喜欢他,但他的初恋情人患了抑郁症,自杀未遂刚出院。他的第二个女友,是个在“暴食症”和“神经性厌食”中反复横跳的人。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则是个有夫之妇,得不到丈夫的爱,而在绝望时遇到A君。 为什么他不断地被“受苦”的异性所吸引?总是喜欢心理和精神上有问题的人呢? 咨询中追本溯源发现,A十二岁时,父亲有外遇,母亲顿时精神濒临崩溃,医院;当时,还是个小男孩的他必须转换角色来扶持母亲,其实他更需要被人照顾、关爱。 后来A意识到,在关系中他会如小时候帮助母亲般来帮助那些女孩,是希望自己的好行为能使她们快乐起来,并且她们能够重新开始来爱他。 在心理学上,这称为“强迫性重复”。比如,像A一样,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就可能是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 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 比如小时候曾被父母虐待的人,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重复模式,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 咨询中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不是着急甩锅,把问题都怪罪到原生家庭上,而更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或者过度付出,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或者自己来“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的心理按钮。 我们在咨询中的工作,很多时候也是把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的过程,去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 02 帮助人理清关系中的矛盾根源 B和妻子婚后经常为了琐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但双方都说自己爱对方,也不愿意离婚。进入婚姻家庭咨询后,从心理学角度理清了其中互动的过程,他们夫妻的问题根源渐渐浮出水面。 B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会讲话,他则较安静善于思考。B平时不吵不闹、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从小受到的伤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这是他的“心理按钮”。当别人对他不公平时,就会使他的情绪爆发出来。 B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和母亲感情非常好,她对有外遇的父亲心怀恨意,父女之间有很多冲突,父亲自然把许多的爱给了第二个女儿;可想而知,她的“心理按钮”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爱,希望被珍惜、被疼爱。 这个妻子的“按钮”是要“成为特别的”,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有时她撒娇、耍赖,想得到丈夫的“包容”,也医治过去的伤痛,但B恰恰就受不了,因为这样“不公平”,他认为凡事都要“讲理”,当他越要讲理,妻子越觉得不被“宠爱”,两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僵持不下。 经过心理辅导,他们都认识到了彼此“原生家庭”对关系的影响,B妻子也意识到,自己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父亲,每当丈夫强调“公平”的刹那,她好像又看到从前父亲用严苛的标准在要求她;当父亲再度出现时,她的愤怒便有了发泄对象。她学习着饶恕父亲,并把过去的需要讲出来,改善了父女的关系;B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间有这么大的冲突及痛苦,便特别疼爱妻子,妻子心存感激而对丈夫更好,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 没有忧虑是何等美好,只是生活中难免会有忧虑,甚至很多人处在痛苦愁烦之中。婚姻中的矛盾,在生活中有些冲突好像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很多人就是因为长年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心灵不断得受折磨。 人的心理自有一些定律,认识这些心理定律后,在婚姻、家庭中,比较能理性地满足自己或别人的内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和家人相处,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收获幸福。 03 帮助人省察过去的伤痕 G先生带着亲戚去购物时,看到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哭,亲戚很自然地要去安抚那个男孩,G先生突然大声说:“小心一点,不要碰那个小孩!”“为什么?”“因为他的父母可能会觉得你在诱拐他。”这个亲戚不解,觉得:“有这么严重吗?” 这是个“情绪过激”的反应。G先生后来咨询中回想这件事,也想不通为什么在事发当时情绪一下子就紧绷起来? 后来他咨询中理解到,原来,他小时候父母常不在家,他独自哭泣时从来没有人理会他,现在看到有个小孩和他从前一样,却有人要安抚他,心中便冒起一股无名火。 当G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才慢慢开始学习不怪罪别人触发他的心理按钮,而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自省与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有特别感受,比如特别牵挂、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 因此,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过去一些痛苦的经验,一味地压抑自己受伤的情绪,反而会变成这些情绪的奴仆,受其控制。竭力压抑、否认这些情绪,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场合,以更大的强度爆发出来。 我们要常常自省,学习了解情绪、处理情绪。当我们进入“情绪过激”的“危机”状态时,正是我们重新学习的最好“机会”,这个反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 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不管怎样的伤口,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当学习到如何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当学习到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不再认为都是别人害我们变成今天的景况。 当我们用现在更大、更远、更成熟的眼光去检视昔日的伤痛,那些破坏的魔力才能消失、减少。多年前一个小孩所无法承受的苦痛,经过这些年来的学习及智慧的长进后,再重新面对,会比较有能力解决当时的困难。 比如,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深。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帮助你慢慢接受人的不完全,学习设身处地看到父亲那样做的理由。 这也是为什么咨询中有时强调原生家庭,回顾心理历程很重要。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工作中,对原生家庭的分析多是帮助人在情绪性或经验性上的学习,这其实远胜过只在智性上学习。 当你在回顾时,身旁的咨询师对你来说是安全的人,也是很了解你的,可以让你做真正自己的人。并会遵循职业要求帮助你守密,也是中立的,多倾听、少论断的人,不会因你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而对你产生异样看法。 而当我们在咨询中能真正倾听、接纳、了解彼此时,便在其中获得了医治。而这种心灵相契、具矫正性的情绪治疗经验,正是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END-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文字转载整理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sjfb/7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卵巢组织冻存医院为化疗过的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