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千年古村,据说王安石曾来小住一晚,好
FM91《听见舟山》节目主持人小卫前言:当我们一站一站的来阅读发现舟山的每一个村落时候,每一次都有诸多收获与惊喜,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双休日,我决定去相对安静的定海西部之岑港涨次村探访一番。 这里是涨次缘于岑港街道厚重的海洋文化脉络,因此我一直觉着涨次也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仅仅从它地名上来他探究,就感觉它是个挺特别的地方。后在网络上寻找有关它的资料,得知这座小山村居然有千年历史,哇塞,那就出发吧。走在村口,被左右俩清澈大池塘所吸引,不时有大妈、大嫂们来洗衣服,再仔细看,她们几乎人人自带捣衣棒槌,这么经典的工具,如今还能在这个村庄见到,很是有意思。东西快速路穿过村口,和池塘一起入镜,也就成了一道特别风景。 这里是涨次村 岸边百年大樟树的叶子都快“掉到”河里了,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百年以上大樟树 又一次惊喜,当下海岛新农村是如此的干净,如此的幸福样,这样的美丽大别墅总是在每个村落能见到, 让你明白,舟山新农村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地方之一了, 让我们好生羡慕,这些就是最实在的乡村风景。 儿时村口小店,这木头柜台,很有味道吧。 村里另一处小店门口 小矮凳是村民们最爱 不知多少年前, 这个靠海的小村庄在清初海禁结束之后, 陆陆续续再次热闹了起来, 很多关于它更久远的故事, 村民们不得而知, 只有偶尔的一些传说。 去年底,文保部门新挂上去的文物标志牌,让我们对宅子顿生许多联想。 彩色的窗户底部,还有这粉红色的石头做外墙裙,让宅子很是灵动 很多这样的老宅子静静的空着,但是大门都敞开着,让我们自由闲庭散步 在村庄的历史长河中, 百年或许就是弹指一瞬, 但历经多次海禁的涨次人,他们的记忆应该从何时说起呢。 不知这口井又有多久了,老人们说打小就见此井,而且专门饮用,一位大妈告诉我,到现在,他们还喜欢喝这井里甘甜的水。 小卫眼中的静谧涨次村 这里是涨次 绿油油的当季蔬菜瓜果,是最美风景 这里是涨次 这样的旧式民居,就是一大风景 这里是涨次 三面环山,一面靠海 这幅门口对联很有创意,虽说门口没有文保点的牌子,但这老宅也一定是上了年纪,院落干净,门窗粉刷一新。 一条大溪坑穿村而过 流动的水很是灵动 大溪坑岸边都是这样的小凳子,还有久违了的洗衣棒槌 甩龙桥很古朴 从桥的底部看桥墩 又是一处超赞新民居,庭院里花团锦簇 图案各异的石头窗格,让人赏心悦目,涨次也是出能工巧匠的地方,很多人家就是开宕口、跑运输起家,这样红石头应该产自对岸的里钓岛。 窗户下的乱石堆砌也是需要技巧的翻开志书得知:涨次村在岑港街道中北部,下辖8个自然村,曾有户,人。解放初属岑册乡第五村,合作化时建涨次合作社,年称涨次大队,年改为村建制。东、南、北三面靠山,西靠响礁门水道。以农为主,兼营采石、运输,曾置有机动船16艘,吨位。 因岙濒海岸,年久淤积成陆,形似锯齿,遂称涨齿,后易写成涨次。村民陈姓,于康熙年间,曾姓于乾隆年间,叶姓于同治年间,均从福建迁来。 小涨次,东为倪家,南靠望前山,西濒海。居有殷、邬、江等姓,殷姓为多。 项家,东靠山,西南邻涨次,北为东坑水库,以姓氏得名。居有项、林两姓,项姓居多。 地畈里,东北邻涨次村,北靠望前山,位于涨次谷地中段,故名地畈里。居有陈、张、鲁三姓,陈姓居多。 丁家,西南近涨次船厂,西北为地畈里,以姓氏得名 钱家,东北靠山,西南靠公路,南为里岭,以姓氏得名。 寺跟,位于外回峰山西麓。村旁旧建有回峰寺,故名寺跟。东北为钱家,南邻岑港,北依山。居有丁、金、诸三姓,金姓居多。 当天好日子,在文化礼堂办喜宴,多热闹。 文化礼堂北面又偶遇一处大院子古民居老宅,这日子过的超级惬意。 《定海地名志》中介绍倪家先祖从福建搬迁而来,而此块牌子又介绍是从镇海而来,这个祖籍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做研究。 倪家,位于洋山南麓。分为外倪家,里倪家两个居民点。东为项家,南邻涨次,以姓氏得名。村民姓倪,清乾隆年间由福建迁来。 舟山市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浙东(舟山)家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翁源昌老师告诉我说,他对涨次也印象深刻,他说:“倪家大院约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了,太太公是干船(船东)的,省吃俭用,才创下这份家业,两侧原还有伙计房。前立面用里钓山岛出产的红砂岩墙裙。这样的小山村,竟还保存着近十座百余年以上的老宅,其完整的体式,精美的构筑,让人十分惊讶。” 从文保部门了解到,目前涨次有以下民居成为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涨次村号、涨次村号、涨次陈氏祠堂(涨次村号旁)、涨次65号民居、涨次号民居、涨次号民居、涨次号民居、涨次庙(涨次村岑港船厂院内)、涨次75号民居、涨次号民居。 关于这些民居背后更多故事,待到续集中做更多分享。 涨次社区的居民主要从事手工业和种养殖业,尤其是以泥工、木匠、车工、船舶修造工为最多。村民们说,涨次老年协会曾经在海拔近米山巅种植蓝田岗云雾茶叶而闻名于定海城区,可年产茶叶斤。村民们告诉我,后由于销路不畅等原因,这片几十亩的茶园目前已经荒废了。 村民告诉我,翻越过这些个大铁塔,就是原先村里的高山茶基地,我好想登上山顶去看那一片被遗忘的好茶园。我查阅相关历史信息,看到年4月网上有一则消息写道:“岑港街道涨次社区经济合作社的几十亩高山茶园在改造后迎来了首次采摘。茶园在海拔米的山岗上,山上花草树木繁茂,产出的高山茶品质优良。预计当年产量在斤左右。” 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我先咨询了我市一位资深茶叶专家邱老师,邱老师告诉我,那片茶园属于60年代的老品种,属于鸠坑群体种,因为高山交通不便,成本增加,这几年陆续荒废了。 昨晚我又和涨次村戴主任做了沟通,的确是因为交通不便、生产成本增加等原因,茶园很可惜的荒芜了,有些遗憾。茶品非常不错,戴主任说,若有意向承包茶园的各位朋友可以随时和村里取得联系,我们一起期待蓝田岗茶园的美茶再次走进茶客的视野中。 未来,有意向空置房屋出租的村民可否将自家美丽宅院出租给各位有意向的市民,村中再开设一个农产品销售窗口,利用绝佳的山水资源,进一步挖掘村中的文化资源,再开一个农家小餐馆,来一个溯溪休闲游......相信不久将来,这个千年古村庄将会迎来来自四方的游客。 关于王安石和涨次村之间的渊源故事,将在下一期涨次篇中与各位分享。 责编:靖文 采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sjfb/6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座千年古城中有三座道观,其中一座改变明
- 下一篇文章: 黄龙玉好处和禁忌,黄龙玉的作用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