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

海虹一般指紫贻贝(Mytilusgalloprovincialis),个头不大,外壳乌紫发亮,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4、5月吃海虹为什么会中毒?

近日,河北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发布了关于食用海虹的预警通告。通告显示,根据近期检测结果,海虹体内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已经超出安全限量标准两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

海虹也叫贻贝或者青口,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食用性贝类,双壳黑褐色,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并且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常常密密麻麻附着在海边的礁石上,也可人工养殖,所以产量很大,价格也不贵,经常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斤,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海产品。

海虹近期为何体内出现毒素?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光涛表示:这些生物本身没有毒,它们食用的藻类是有毒素,随着累积使它们自身也有携带。

专家表示,贝类毒素一般可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等。目前这四类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治疗药物。

这当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其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头晕、呕吐、腹泻、口唇、面部脖子感觉刺痛和麻痹等,严重者甚至会窒息死亡。

那么,有毒的藻类从哪里来?

海虹有毒,主要是由于海虹食用了一种具有毒性的赤潮(含有麻痹型贝毒)之后,毒素在其体内蓄积所导致的。

赤潮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微藻)暴发性增殖或集聚引起水色变化,危害渔业与生态环境的一种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赤潮的水色依形成时占优势浮游微生物的种类而异,有呈粉红色、酱红色、黄褐色甚至绿色,赤潮的海水带有腥臭味。赤潮发生时,海水的溶氧量明显降低,赤潮微藻带有强烈毒性。因此贝类、鱼类接触、摄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后,会造成大批量死亡。

轻度接触,便可使鱼贝类带有毒性。鱼类中毒后死亡容易察觉,而贝类耐毒性强,部分染毒后仍然是存活的,容易被忽视。鱼类遇到水质差的环境在一定程度内会游动避开,贝类一般为定着性生物,无法及时移动避开污染水体,更易染上毒素。

贻贝作为滤食性生物,可以从海水中摄取颗粒状及胶体状有机物,还能从海水中直接吸收有机物。贻贝大多生活在潮间带至低潮线附近,这是赤潮的多发区域,从而与赤潮微藻全方位密切接触。赤潮一旦发生,区域内其他贝类,甚至鱼类,都有可能染毒。贻贝只是作为普遍分布并广为食用的代表性贝类,比较具有典型性。

秦皇岛市发布的预警通告上说得很明白,近几年监测显示,海虹所含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每年3月下旬随着气温升高,海水中的有毒藻类生长茂盛,以此为食的海虹体内毒素含量自然跟着升高,“五一”期间正是毒素积累的高峰期,而一般到了6月份,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就会降到限量值以下。也就是说,一年当中,除了3到6月,其他时间是完全可以放心吃海虹的。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海虹

密密麻麻附着在礁石上的幼年贻贝。图片:MikePennington/geograph.org

从受精卵孵化出来的海虹并不是你所吃到的海虹的缩小版,而要经历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等不同的发育阶段,这个时候的海虹随着水流过着四处漂浮的生活。

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发育到具足面盘幼虫阶段时,幼虫的足可以自由的伸缩与爬行。这时候它们会寻找一处合适的基底,并通过足丝腺分泌的足丝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基底上完成变态,开始余生的固着生活。

海虹用足丝腺分泌的足丝把自己固定在礁石上。此后,成年的海虹开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它们只需将壳略微打开,让海水直接流进体内,然后通过鳃纤毛将海水中的食物颗粒(包括浮游性单胞藻及其他有机碎屑等)经唇瓣送到口中便能填饱肚子。

贻贝通过足丝几乎可以固定在任何表面

虽然饭来只需张口,但多少有“嗟来之食”之味,吃多吃少全靠运气。

但要想长得快,就得多吃还不运动,所以只有那些最初固着在海流通畅地方的海虹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食物。正常情况下,一只5~6厘米的海虹每小时就能过滤3.5升海水。当然,这也是为什么贻贝通常都是扎堆生活的原因。

张嘴吃饭。图片:HansHillewaert/wikimedia

凡事都有利弊。虽然海虹对于净化海水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建设,更多可以被利用的地段被海虹相中,如船底、海上浮标等。当大量的海虹附着在这些物体上堆积生长后,严重影响船只的航行能力及浮标本身的浮力。

海虹要怎么吃才安全?

毒海虹中含有的麻痹性贝毒,是赤潮产生的贝毒素中,公认的毒性最强的一种毒素,它的毒性甚至可以与河豚毒素相当。

若是食用了这种毒海虹,会导致人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痹、流涎、发烧等一系列症状,若是摄入量较大,则会导致肌肉麻痹、呼吸困难;一旦人体的摄入量超过0.5mg时,甚至可能致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虹之外,牡蛎、扇贝等贝类水产中也同样可能会含有超标的麻痹性贝毒,即同样存在致人中毒的风险。

那么,该如何避免此类中毒?

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在外观上与普通贝类并无差异,因此我们很难从外观上辨别出贝类是否含毒。但别担心,我们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预防中毒:

1.在食用前去除其内脏。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贝类生物各个器官组织中,积累的麻痹性贝毒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消化腺、裙边、腮、性腺、贝柱。

因此,我们建议消费者在食用前去除贝类内脏,尤其是它的消化腺及裙边,这样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摄入其所含有的毒素。

2.不喝蒸煮后的汤汁。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水溶性的生物毒素,在烹饪过程中会逐渐由贝类本体溶解至汤汁中。因此,在食用时尽量少喝或不喝蒸煮后的汤汁,也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摄入毒素的含量。

3.避免在春季、冬季食用贝类水产。贝类水产中的毒素主要来源于其食用的有毒赤藻,因此其所含有的毒素含量与赤藻的爆发时间、爆发规模有着很大的关联。根据相关机构调研发现,贝类水产中的麻痹性贝毒含量通常在春季达到顶峰,在夏季、秋季稍有降低,而在冬季则会回升。

4.选择大型、正规场所购买贝类。正规场所售卖的贝类,其来源产地环境有保障,产品在上市之前也会有严格的监测把关。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非常不建议大家食用自己在野外捕捞的贝类,这类贝类的生长环境没有经过严格的监测以及检验,其安全性大多不具保障。

5.万一不小心误食该怎么办?

目前,对麻痹性贝毒尚无特效药,也没有比较好的自救办法,若大家在食用贝类水产后,出现恶心、呕吐、肌肉麻痹等疑似中毒的症状,则应该立即就医,并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进食史,以免耽误治疗。

没有毒的海虹是“海中鸡蛋”

海虹肥美又不压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干品含蛋白质53.5%、脂肪6.9%、糖类17.6%、无机盐8.6%,以及各种维生素、碘、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是驰名中外的海产珍品。由于海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人们称为“海中鸡蛋”。

经常吃海虹的,一定会发现海虹肉有两种颜色:白色和黄色。

这是雌雄海虹的区别。雄性的海虹肉是白色的,雌性的海虹肉是黄色的,两种颜色的海虹营养价值是一样的,不过口感上略微有点不同。

海虹吃法丰富多样,可以简单清蒸蘸料吃,爆炒香惹,也有著名吃法“酒煮青口”,但海边人一般喜欢直接水煮,海虹张开了壳,就可以食用了,简单又美味,这样不会破坏掉海虹的鲜美味道。

资料来源:

《贻贝、海虹、淡菜、青口贝,不管它叫什么,只要不影响吃就行》

《极易引起中毒!秦皇岛提醒市民近期不要食用海虹》

《多地发预警!海鲜禁忌多,如何安全享美味?》

《海鲜的打开方式不对,竟能让人四肢麻痹?》

《为什么四五月份海虹等贝类要少吃?来听专家怎么说》

一句话海洋科普

长棘海星,又称刺冠海星,是海中毒魔鬼,贪吃的珊瑚杀手。长棘海星根据生活地区的不同,有着多种多样的体色:紫红、青绿、黄绿、蓝黑、粉蓝等,五颜六色、不一而足。它们体表的所有棘刺都是它们用以自卫的武器,里面的毒胞富含神经毒素。

海洋生物真奇妙

◆名贵的“海中雉鸡”——多宝鱼

◆快来看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套路王”!有视频有真相

◆世界上最神奇的10种海洋生物,带你开启神秘海洋之旅

◆海胆:我没有肉为什么要吃我?但这个季节,南方海胆真的可能没有“黄”

◆“鱼中之王”——真鲷美食家说好吃得“要命”!

◆全球最大的室内海洋科学馆——珠海长隆海洋科学乐园年内开园

◆这条“鱼中极品”名字多、传说多、价格多、兄弟也多但最近有点小烦恼

◆这种鱼是“冰海之皇”!富含DHA、蛋白质和钙大人小孩都能吃

◆这个破了两项世界纪录的海洋馆,有3万余只奇妙海洋生物等你来

◆约吗?“海上故宫”国家海洋博物馆,带你看遍星辰大海!

◆五一去哪里?可以去北京海洋馆看看“海洋吃货”是怎样养成的

鲸骑士

“一起开启海洋生物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jbxx/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