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5270056.html

会议第二天进行的是第三届华夏医学耳内科学论坛。今年是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展30周年纪念,韩德民院士寄语大会,号召以文化引领推动学科发展,文化“引领我们努力奋斗,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现实中的我们”。

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祝愿我们“美好的耳内科学事业蒸蒸日上,再创新高度”。

医促会耳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秋菊教授进行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的工作报告,报告中回顾了-年中国耳内科学的发展轨迹与重要事件,介绍了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的整体部署和具体实施方案,阐述了近年来耳内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包括《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中文版》的发布、世界首例阻断显性遗传性耳聋传递的第3代试管婴儿的诞生以及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概念提出和实施十年来的成就。王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年总体规划设想并介绍了-耳内科学方面重要的国内外会议。最后,王教授以“拾级聚足、速步以上、推贤进善、共进共融”来勉励与会同仁继续努力。

王秋菊教授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做到四个一(一个聋病基因组计划、一个国际听神经病临床诊治干预指南、一套耳内科学的系列书籍以及一系列耳内科学专科培训)、四个多中心(聋病基因图谱绘制多中心研究、巴曲酶临床应用多中心研究、耳鸣诊疗技术及远程诊治多中心研究、新生儿联合筛查多中心)、四个会议(年瑞典举行的国际听神经病指南讨论会议、年埃及举行的第19届IAPA国际会议、瑞典举行的国际Barany眩晕大会以及我中国举行的华夏医学耳内科论坛)。

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前任主席JoséJuanBarajasdePrat回顾了IAPA的历史,对中国分会及王秋菊教授在推动IAPA学会发展壮大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表示了深切感谢。对本次中国分会换届会议的流程规范性、制度严谨性和架构合理性方面都做出了充分肯定。并热情邀请中国学者参与年10月在埃及召开的第19届IAPA国际年会。

来自瑞典的G?ranLaurell是首位访华的Bárány协会主席,他介绍了Bárány协会的历史沿革、现状及未来,也详细阐述了Bárány协会的入会流程,强调了其科学性、国际性。同时抛来橄榄枝,带来了Bárány协会对中国专家学者发出的邀请,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年6月即将在瑞典召开的Bárány协会国际年会,期待更多国内同仁加入Bárány协会的大家庭。

随后进行的IAPA中国分会第五次会员会议,由瑞医院段茂医院李明教授联合主持。现任IAPA国际主席及首届IAPA中国分会主席王秋菊教授进行了IAPA中国分会工作报告,回顾了自年9月在波兰召开的第15届国际耳内科学大会上王秋菊教授被IAPA确定为中国负责人,开始组织筹建中国分会,至年10月IAPA中国分会正式成立,到今天中国专家学者在IAPA国际舞台上愈加显示出其风采和影响力,推动学会蓬勃发展。会上宣布了殷善开教授为新一届IAPA中国分会主席,余力生教授为候任主席,副主席有:王海波教授、龚树生教授、姜鸿彦教授、叶胜难教授、曾祥丽教授、王宁宇教授、赵立东教授、张劲教授、马秀岚教授、王利一教授及张剑宁教授;名誉主席由王正敏院士、韩德民院士、韩东一教授、高志强教授担任;名誉顾问由始终活跃在耳鼻喉科学界的前辈专家担任:卜行宽教授、易自翔教授、张素珍教授、王直中教授、李兴启教授、倪道凤教授、王锦玲教授、吴展元教授、汪磊教授、刘鋋教授、方耀云教授、李学佩教授、董明敏教授。顾问主席分别是吴皓教授、杨仕明教授、孔维佳教授、迟放鲁教授、孙建军教授。

新一届IAPA中国分会主席殷善开教授就未来工作展望致辞,强调未来IAPA中国分会将注重多中心会议以及对耳科医生的规范化诊疗,并希望将中国的大数据应用到耳内科中,引导中国分会前行。

医院的卜行宽教授发表了最新的全球防聋决议及WHO专家磋商会议概要。WHO公布目前全球约有3.6亿的听力残疾人,聋和听力损失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事实证明至少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今年5月31日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70届世界卫生大会(WHA)全票通过了《预防聋和听力损失决议》,紧急呼吁各成员国政府配合并进行系列工作。卜行宽教授表示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着力于基层,更积极地参与耳科和听力学的建设,在共同层面发展并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耳鼻喉科学界的资深前辈专家易自翔教授、张素珍教授、吴展元教授、卜行宽教授、倪道凤教授、董明敏教授对耳内科学事业的发展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耳内科与多学科更广泛综合,并对青年医生寄予了厚望。

来自华中医院的张甦琳教授、医院的冯艳梅教授、医院的姜子刚教医院金玉莲教医院耳内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学术医院翟所强教医院殷善开教授主持,医院王秋菊教授作了题为“谈巴曲酶在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的报告,王教授从突发性耳聋不同层面的定义及分型类别、病因学分析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巴曲酶的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突发性耳聋诊疗指南、中国突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日本巴曲酶治疗突聋的多中心研究和巴曲酶安全性评价几个方面逐一介绍了巴曲酶在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重点阐述了突聋发生的内耳微循环改变机制及巴曲酶在降解纤维蛋白原治疗突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医院余力生教授作了题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突聋发病机制及听力预后相关性分析”的报告,从突聋定义、发病机制、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内的病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讲述了纤维蛋白原与突聋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纤维蛋白原升高与全频下降型突聋的发病密切相关,不同时间窗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突聋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巴曲酶应用于突聋患者的降纤治疗安全性较好。

午餐会后进入耳内科相关临床与基础新进展论坛,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RichardSalvi教授作了题为“Preventionofnoise-inducedandage-relatedhearinglosswithmultifunctionalantioxidants”的报告,Salvi教授详细讲述了长时间噪声暴露模型及老年性聋模式动物CAP、SP幅度变化及毛细胞损失情况,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开发的多功能抗氧化剂保护噪声性耳聋及老年性耳聋的不同作用机制。

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主席王秋菊教授作了题为“听神经病进展与临床指南修改的必要性”的报告,阐述了历史上对听神经病的漫长认识过程,目前我们可以基于病理和分子机制对听神经病进行精准诊断和分型诊治,临床上按发病年龄可以将该病分为婴幼儿、青少年及成人听神经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按是否有伴发症状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除了上述经典类型,还有温度敏感和单侧听神经病等特殊类型的存在。国外的专家就听神经病的诊治指南方面已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且制订了参考指南,王教授回顾了去年在京举办的“听神经病高端论坛”并对比了前几版指南的优缺点,指出修订出“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易于执行和操作的听神经病临床诊治指南势在必行”。

上海交通医院副院长殷善开教授作了题为“畸变言语信号及汉语言语感知”的报告,殷教授从言语信号、畸变言语信号及汉语言言语信号入手,为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正常听力及听力受损者对畸变言语识别的差异,高频听力损失者低频区域听力水平仍正常,但其时间信息处理能力已下降,表现为低频区TFS识别率降低,时间压缩言语识别率降低;高频听力损失区域越广,低频区域时程处理能力越差;陡降型高频耳聋患者,高频区的听力损失通过跨通道作用影响低频区的时间信息处理。

复旦大医院戴春富教授作了题为“庆大霉素内耳局部给药后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报告,内耳由于血迷路屏障存在,口服用药效果不佳,于是学者提出了内耳精准给药理念。精准给药需要解决的难点是如何维持内耳有效的药物浓度,明确药物进入内耳的途径,内耳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在内耳的分布。戴教授团队通过多囊脂质体包封药物,内耳局部给以后缓释,以维持内耳药物有效浓度。利用计算机模拟耳蜗液体动力学,明确药物56%通过圆窗进入内耳。通过银光标记形态学研究,明确药物在内耳组织,细胞的分布的时间空间特点,及其作用机制。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冯永教授作了题为“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技术选择及应用策略”的报告,详细介绍了遗传性耳聋研究现状、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检测策略,利用这些工具和策略结合家系共分离分析结果已对39例患者完成了明确诊断,冯教授还指出“如何针对不同的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如何正确理解和区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差异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完善。”

医院副院长姜鸿彦教授作了题为“内耳疾病再认识”的报告,姜教授介绍了不同内耳疾病的病因及治疗选择,重点阐述了抗炎作用在治疗内耳疾病中的重要性,炎症与缺血、耳毒性药物、病毒感染、声损伤的发生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分别探讨了突聋、梅尼埃病、BPPV三种疾病的抗炎治疗理念。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赵辉教授作了题为“单侧耳聋(先天性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进展”的报告,从单侧耳聋的概述、危害、研究进展、动物模型和人类家系等方面介绍了单侧耳聋的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所有年龄段的单侧听力损失患者中约45%为先天性,这种单侧耳聋的危害可造成声源定位能力下降、影响中枢发育和重塑。然而目前可采用气导助听器、骨锚式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植入等方法治疗,虽可提高听力但对声源定位及声场下的言语识别率的效果不肯定。单侧耳聋的病因包含有孕期理化因素、后天性感染,以及外伤、单侧中耳畸形等单侧耳科疾病,而在近期已报道的家系中提示单侧耳聋的遗传因素可能与色素调控基因相关。

医院耳鼻咽喉科曾祥丽教授作了题为“孕娠期突发性聋的诊疗”的报告,从孕期用药的困惑、孕期药物代谢特点、胎儿毒理、FDA孕妇用药安全性分类、用药原则及如何实现风险共担等方面分述介绍。妊娠用药的基本原则中妊娠3个月内存在较高的致畸风险,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当孕妇病情需要用到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时,应充分权衡利弊,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剂量,必要时做血药浓度测定。

医院医疗大数据中心、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应俊博士作了题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突聋预后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催生大数据时代,对于临床医学数据存在数字、文本、影像、视频、波形、序列等多元性格式。对于医疗大数据,传统方法是根据问题分析数据,而大数据方法是根据数据寻找可能的问题与线索。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技术是模仿人脑深度处理机制来分析数据,基于多层复杂的非线性网络分析提取特征,并举例突发性耳聋预后预测研究及数据分析步骤。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萍教授作了题为“耳鼻咽喉科学与言语病理学”。言语病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分别介绍了在儿童言语障碍中,2岁儿童达到17%,3岁达4-7.5%,6岁3-6%,儿童言语障碍包括听觉性言语障碍、发声障碍、发音障碍、言语流畅性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和儿童学习困难;成人言语障碍包括嗓音障碍和中枢性发音障碍。

复旦大医院王璟教授作了题为“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外周前庭功能特征”,介绍了前庭导水管发育过程、前庭导水管扩大的听力损失特点,年Zalewski等提出需重视LVAS患者前庭功能的损害。通过对照分析研究了18例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的电测听、眼震电图、动静态平衡仪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结果变化。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外周前庭不同解剖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包括耳石器官敏感性增高、半规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

台中光田綜合醫院賴仁淙教授作了题为“耳蜗性偏头痛与突聋”,介绍了偏头痛病人发生突发性耳聋的比例较高,年台湾普查结果提示偏头痛可突发性耳聋的高危因素之一。调查研究发现43-53岁为突发性耳聋的高发群体,年法国例成年青年人中的调查发现耳鸣和偏头痛的相关性,并分享了三个案例。

快乐学习,健康生活!为调节会议气氛,在享受耳内科学术大餐的同时,会务组医院的专家团队精心准备了欢乐颂节目,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共欢同乐的美好夜晚!

(供稿人:冰丹关静刁明芳张秋静杜婉冀飞柴人杰黄伟洛)

·JournalofOtology年将推出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主持的“耳聋基因专辑”和香港中文大学唐志辉教授主持的“耳内镜手术专辑”,期待您的投稿!

扫描或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jbxx/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