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方剂二
中医古方多不胜数,临床应用也各有千秋。 “博大精深”几乎成了中医的象征也是中医自豪的资本。那么学中医就要学经典,其中中医经方是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汉代以后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的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经方是“医方之祖”。 下面和大家介绍三个中医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生脉饮。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 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者 上药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渣,空腹时稍热服。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 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 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六味地黄汤-出自《景岳全书》 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 泽泻,茯苓 药6味,以适量水煎,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1剂,分2次服。 滋阴补肾,肾阴亏虚。 肝肾阴虚,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 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牙漏、牙宣等证。 该方补泻兼施,以补阴为主。 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舌绛红,少苔,脉细数。睡眠时牙龈出血,醒后血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浮肿,按之没指,腰膝酸软无力,小便黄而不利等 论妇人经病,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何首乌、阿胶主之。 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红参、麦冬、五味子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若夹阳虚者,加附子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若夹咳嗽、水肿者,加葶苈; 若夹心律不齐者,加苦参; 若夹心悸者,加琥珀。如心神失宁,有少寐、梦扰症状,加用枣仁、柏子仁;血瘀阻络, 有心痛、舌质紫症状,加用桃仁、丹参 水湿内滞,有足肿、舌胖症状,加用茯苓、猪苓;阴虚阳亢 有心悸、怔忡症状,加用紫贝齿、磁石;心律不齐,加抗心律失常的苦参、葛根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jbxx/3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紫外线过敏有什么症状呢是因为缺少维生素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