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年全球疾病负担》对—年纳入万成人和儿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年数据相比,年时,73个国家的人口肥胖率已经翻倍,其中,中国是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肥胖是显著提升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也是增加医疗支出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肥胖已成为公众健康难题。

低GI生酮饮食进行体重管理的理论基础

年,来自美国的Wilder医师首次报道了生酮饮食对癫痫的治疗作用,并提出生酮饮食的概念(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适量蛋白质的饮食组合)。鉴于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难以耐受,医院的Pfeifer教授发表了低血糖指数(glycemicindex,GI)生酮饮食治疗癫痫的效果,此种膳食模式的碳水化合物限制更小,但需选择GI<50的食物。生酮饮食通过模拟饥饿状态,将机体的供能模式从以葡萄糖为主切换为以酮体为主。这种切换促进了脂肪的分解代谢,可将三酰甘油转变为酮体从尿液排出。基于此原理,生酮饮食(含碳水化合物20%~50%,或碳水化合物<20g/d)能够使体重在短期内降低,已被用于减重和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生酮饮食对体重及代谢指标改善作用

DIRECT研究是—年在以色列的工作场所开展的一项以减重为研究结局的临床试验研究。研究共纳入例肥胖人群,随机分配3种饮食模式:低脂饮食,并限制能量摄入;地中海饮食,并限制能量摄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饮食),但不限制能量摄入。研究通过比较24个月后研究对象的体重变化来评价以上3种饮食模式的长期减重效果。结果发现,限能量的低脂饮食组体重平均降低2.9kg,限能量的地中海饮食组体重平均降低4.4kg,生酮饮食组体重平均降低4.7kg,且显著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EJM上。一篇荟萃分析对比了生酮饮食和低脂饮食对长期减重的效果。经过严格筛查后共有13项研究符合纳入分析标准,参与者的平均BMI>27.5kg/m2,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研究发现,使用生酮饮食的个体体重、三酰甘油水平和舒张压降低幅度更大;同时在12个月的饮食随访期内,他们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显著增加。减重的目标不是减去体重,而是减去脂肪。在减脂的同时,如果伴有大量的肌肉消耗,势必引起基础代谢的下降,这不仅不利于减脂过程的可持续进行,而且也较容易反弹。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低脂饮食、低GI饮食和生酮饮食等不同膳食组成对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低脂和低GI饮食相比,生酮饮食更有助于维持或增加超重肥胖者的能量代谢,并改善代谢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发现,生酮饮食可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和食欲。所以,生酮饮食进行减重的原理是多方面的,第一,控制食欲,有利于摄入更少的能量;第二,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合成;第三,减少静息呼吸商,增加脂肪代谢效率;第四,增加糖异生和蛋白质食物热效应的热量损耗。

生酮饮食对2型糖尿病的改善作用

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新的T2DM饮食治疗方法,已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生酮饮食和低脂饮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生酮饮食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依赖,降低血糖波动。另外,生酮饮食还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有研究显示,它可以显著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并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另一项发表在theBMJ上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了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饮食对T2DM缓解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坚持使用6个月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饮食可显著缓解糖尿病,并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生酮饮食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以及个体体重进而改善糖尿病。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以及胰岛素水平、改善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进而最终改善糖尿病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血液里酮体含量过高导致酮症酸中毒,因此使用生酮饮食来改善或治疗T2DM必须在严格的医疗监督下进行。

如何监测酮体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通过一系列作用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酮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细胞,给身体细胞和大脑提供能量。酮体有三种测量方式:(1)通过血液测量β-羟丁酸,结果最准确。(2)通过呼吸测丙酮,结果较为准确,与血酮浓度相关性较好,但可能会受喝酒或饮水量影响。(3)通过尿液测乙酰乙酸,试纸颜色深浅与血酮浓度相关性较差,生酮初期有参考价值,生酮时间越长,准确率越低。血酮的最佳水平为0.5~3.0mmol/L,此时人体开始分解脂肪,进入营养性酮症,血糖逐步降低,而血液pH值正常,无酸中毒现象。血糖血酮指数为血糖和血酮的比值,可用于追踪减重和T2DM的管理,有助于研究人员全面了解代谢健康状况。

尽管生酮饮食在体重管理方面已经彰显其前景,但也存在难以依从、膳食纤维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可能不足等问题,其长期效应、安全性及对健康的影响还缺少相关证据。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全面调查所有潜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专家简介曾强,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zwjb/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