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齐世荣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波兰和捷
第九章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节波兰和捷克 古波兰的建国和封建关系的确立波兰人属于古斯拉夫人的西支,在斯拉夫人中发展比较先进。自古以来就住在东欧平原的西部,处于波罗的海与喀尔巴阡山之间,西起奥得河、尼斯河,东至布格河和维普什河。境内森林茂密,土质肥沃。在6至10世纪期间,波兰人的原始公社制逐渐解体,开始形成国家。 9世纪中叶以前,古波兰人各部落开始出现地区性的联合。9世纪后半期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整个波兰地区联合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或“部落公国”。在波兰地区出现两个较大的公国:在小波兰是维斯拉公国;在大波兰是波兰公国。维斯拉公国在9世纪70年代为大摩拉维亚所灭;波兰公国成为后来古波兰国的核心。10世纪后半期,大波兰统一其他各部,形成古波兰国。古波兰国的第一代王公为普雅斯特王朝梅什科一世(—年)。据编年史记载,梅什科曾与西波莫瑞(又译“西波美拉尼亚”)的沃林人发生过冲突。年,从捷克接受了西方基督教,对波兰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0世纪末勇者波列斯拉夫时期(—年)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的初步统一。 11世纪前半期,波兰的封建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王公贵族侵占公社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成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在国家机关里和军队里服役的人员也得到土地的封赐。这是一种采邑性质的土地分封。教会也得到土地封赐,从而成为大封建主。封建王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僧侣贵族等,构成封建主阶级的整体。 封建主阶级的土地主要靠依附农民耕种。依附农民的大部分来自贫困化的自由农民,也有一部分是被固着在土地上的战俘。国家土地上的自由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贡赋。11世纪时波兰农民所受剥削相当沉重。租税负担占收获量的比例很大,还要履行各种徭役:长途运输、修筑工事、建筑桥梁、维修道路等。依附农民对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愈益不满,于—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年,国王波列斯拉夫(“被遗忘的”)之死成为农民起义的信号。据《阿诺尼姆·嘎鲁编年史》记载,农民群众“掀起暴动”,反对主教和神甫。有些人被刀剑杀死,受到高贵的惩罚;另一些人被石头砸死,受到可耻的惩罚。编年史上说,这次起义的主力是农民,也有奴隶和被释放奴隶参加。主要打击对象是主教、神甫和领主。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性质。波兰封建主联合起来对付农民,又邀请德国皇帝派兵援助,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即位不久的王公卡西米尔一世(—年)逃到德国。德皇派兵送他回国,恢复普雅斯特王朝。 封建割据和波兰统一国家的形成卡西米尔一世竭力要统一分崩离析的国土。他的努力确实收到一些成效,到11世纪中叶波兰旧有的领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封建关系的确立和地方势力的加强,使波兰在12世纪以后进入封建割据时期。年,歪嘴波列斯拉夫死时决定把国土分给四个儿子。长子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分得西里西亚;次子梅什科分得大波兰大部和库雅维亚一部;三子卷发者波列斯拉夫分得马索维亚;四子正义人卡西米尔分得桑多米尔和卢布林地区。遗嘱规定,长子继承大公称号,另得大公封邑:包括克拉科夫、塞拉奇和伦奇查地区,库雅维亚另一部分(鲁雪瓦茨在内)以及大波兰的一部分(包括卡里斯和格涅兹诺)。首都设在克拉科夫。各诸侯国原则上受大公统辖,实际上是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年,兄弟阋墙,爆发内讧。大公被逐,逃到国外。其职位由三个弟弟轮流担任。从此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封建割据时期。12世纪中叶以后,大封建主都取得了特恩权、免税权,在领地内拥有行政和司法特权,教俗大封建主都有很大的独立性。 国家的分裂,中央政权的软弱,使外族乘虚而入。从12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德国人大批移入波兰。其中既包括封建贵族、骑士,又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移入的方式,既有武力进攻,强制侵入的,又有和平招募,分散迁徙的。德国封建主的“东进政策”,目的是征服斯拉夫人土地,实行日耳曼化。德国手工业者和农民进入波兰,是适应波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然发生的。他们在波兰开发土地,建立村镇,有利于波兰经济的发展。但是马索维亚王公为了对付普鲁士人,于年把条顿骑士团引进波兰,并把包括托伦在内的地区分封给他们。这种引狼入室的政策酿成严重的后患。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外族入侵的威胁,在14世纪初开始出现国家统一的趋势。布列斯特库雅维亚王公弗拉迪斯拉夫·罗凯提克以维斯拉河以北维斯利查城为根据地,在14世纪初年开始进行统一国家的活动。他首先占领波兰的心脏克拉科夫地区,得到当地市民、农民和小贵族的支持。—年,罗凯提克镇压了以克拉科夫市长阿尔伯特为领导的德国贵族的叛乱。年又平息了以波兹南为首的大波兰城市贵族的反抗,进而控制了整个大波兰地区。罗凯提克统一大小波兰之后,于年加冕称王。波兰统一国家开始形成。罗凯提克之子卡西米尔三世时(—年)改善了与捷克和骑士团的关系,收复了骑士团占领的库雅维亚等地。与此同时,卡西米尔三世竭力向东南扩张,与立陶宛争夺西南罗斯加利支沃伦地区。年,卡西米尔三世出兵西南罗斯,于年占领其一部分,波兰国土明显地扩大了。 统一后波兰经济的发展波兰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波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进步。首先是耕地面积扩大了,大片森林被垦为农田。有些农民为逃避封建压迫而逃到林区,自行垦荒;有些封建主也利用农民把林地垦为农田。封建主对农民的剥削加强了。到14世纪,几乎所有农民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依附状态,自由农民已十分罕见。农民的封建义务主要是向封建主缴纳地租(钦什),向教会缴纳什一税,既可用实物,亦可用货币。在大波兰,地租主要是实物租,什一税用货币;在小波兰,情况正好相反。货币地租所占比重,各地区情况不一。以小波兰为例,农民收入达到16、18或20格罗什时,地租的标准额为12格罗什,有时可能还多一点。除地租之外,农民还要纳贡、送礼、服劳役等。 波兰城市在14、15世纪也发生很大变化。手工业生产的分工加强了。有纺织工、呢绒工、雕刻工、玻璃工、鞋匠等。手工业的地区分工已经出现。克拉科夫的呢绒业、西里西亚的纺织业驰名遐迩。行会内部已开始分化,匠师总揽大权,选举会长,确定管理人员,帮工和学徒处于无权地位。国内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克拉科夫、波兹南、格但斯克等大城市,商业都很活跃。城市有商业公会。波兰是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商路的必经之地,过境贸易相当发达。波兰的克拉科夫、弗罗茨拉夫、斯杰辛和科罗布热格等城,都加入过汉萨同盟。克拉科夫、波兹南、弗罗茨拉夫、卢布林、塔尔诺夫和华沙等城,都先后成为自治城市。 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成立立陶宛人属欧罗巴人种白海波罗的海类型,约在公元前年纪从南方第聂伯河流域迁到涅曼河流域定居下来。13世纪时形成封建国家,第一任大公为明多夫格(—年)。14世纪中叶,立陶宛已成为东欧强国。奥里格尔德大公统治时期(—年),立陶宛已囊括了包括基辅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14世纪末又兼并了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地区。14世纪中叶,立陶宛和波兰瓜分了基辅公国和西南罗斯。14世纪后半期,波兰立陶宛为了共同对付东方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共同对付两个德国骑士团的接近,逐步走上两国联合的道路。年,卡西米尔三世死后,普雅斯特王统断绝。波兰王位由匈牙利国王路易(—年)兼领。路易十分软弱,为保全王位,经常讨好贵族。年,路易授予贵族种种特权,称为“科息茨特权”。国王承认贵族有采邑世袭权、选举国王权、免税权、任命地方官的权力等等。路易使波兰贵族的权力空前膨胀。路易死后,其女雅德维佳继位。年,波兰权贵与立陶宛国王亚盖洛缔结克列沃协定,雅德维佳将嫁给亚盖洛,由亚盖洛任波兰国王,改称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年);亚盖洛改奉天主教,在立陶宛境内推广天主教。克列沃协定使波兰立陶宛成为君合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部分贵族担心被波兰吞并,因而反对联合。年,亚盖洛的从兄弟维托夫特被立陶宛贵族拥立为大公。联合曾一度破裂,但不久又恢复。年,波兰国王承认了维托夫特政权的独立性;维托夫特则承认波兰的宗主权。年7月,波立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又称坦能堡战役)打败条顿骑士团。波立两国进入历史的光辉时期。16世纪后半期,两国同时感到莫斯科侵略的严重威胁,于是决定实现进一步的联合。年,波兰贵族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正式宣布波立合并。卢布林合并条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组成一个国家,成立一个国会,共戴一个由国会选出的国王。对内各自保持自治,各有自己的行政机关、军队和法庭。卢布林的合并使波兰立陶宛王国成为东欧的封建强国。 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因受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影响,变成供应西欧各国粮食和原料的市场。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竭力采用农奴劳动。15、16世纪,波兰变成一个残酷的农奴制国家。教俗封建主为了向西欧市场出售农产品,不断侵占农民土地,扩大庄园规模。据估计,16世纪波兰失去土地的农民约占农民总数75%以上。为了保证庄园的劳动人手,封建主强制把农民固着在庄园里,实行劳役地租。依附农民逐渐向农奴转化。农奴的劳役负担苛重,最初每周约合4天,到16世纪末竟达6天。农奴生活悲惨,处境困苦,逃亡者日多。国王宣布,追捕逃亡农奴不受时间限制。领主可任意增加地租,决定农奴的宗教信仰;领主对农奴不仅拥有审判权,而且还可任意杀害,只须交付少量偿金。16世纪波兰已变成完全农奴制的国家。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政治制度。 封建贵族对农奴的剥削享有无限的权利,反映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大小贵族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和自由。由于国家统一和王权加强,国王与大贵族的矛盾愈益突出。国王与小贵族结成联盟对付大贵族。国王竭力扩大和保障小贵族的权力。小贵族通过地方“小议会”影响国家政策。国王不经“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对外宣战媾和。波兰中世纪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限制国王权力,削弱大贵族权力,加强小贵族权力,忽视市民权利,践踏农民权利。 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5世纪末。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大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各地“小议会”选派的小贵族代表组成。任何法案必须一致通过。这种表决制度成为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从年起,波兰国王由国会选举。大小贵族利用选举国王的机会迫使国王做出让步。国王必须两年召开一次国会,会期不得少于6个星期。国王无权做出重大决定,一切重大决策都由16个元老组成的御前会议做出。任命官吏,国王只能在贵族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任择其一。国王无权逮捕贵族或没收其财产。国王既无财权,又无军权,对外不能宣战媾和。年,国会又实行“自由否决权”制,国会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一个代表都可行使自由否决权。这种制度使国会和政府实际上陷于瘫痪。 捷克的早期国家和封建关系的确立捷克和摩拉维亚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捷克人,属于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为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其聚居地处于易北(拉巴)河上游及其支流弗尔塔瓦河流域以及多瑙河支流摩拉瓦河流域。这是中欧农矿产丰饶的地区之一。据编年史记载,早在7世纪前期,这里的西斯拉夫人在与阿瓦尔人(即中国史籍上的柔然人)斗争中形成了最早的国家“萨莫公国”。它可能还不成其为国家,只是以萨莫为首的部落联盟,只存在35年(—年)。萨莫卒,公国即行瓦解。 7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捷克人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阶段。摩拉维亚南部和斯洛伐克西部地区的考古发掘证明,8世纪时西斯拉夫人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异常明显。显贵家族的坟墓相当奢华,平民坟墓非常简陋。这个时期处于国家形成的前夕。 9世纪初,在多瑙河中游和易北河上游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大摩拉维亚国(—年)。第一任王公是莫伊米尔(—年)。首都在维列格勒。版图大体上包括摩拉维亚、波希米亚(捷克地区)、斯洛伐克以及鲁日查人和奥波德利人的土地。大摩拉维亚国处于东西欧之间,是东正教和天主教争夺的焦点。年,第二任王公罗斯提斯拉夫(—年)请求拜占廷派出懂斯拉夫语的传教士到摩拉维亚传教。年,拜占廷派出西里尔(原名君士坦丁)和美多德兄弟率领一个布教团到达大摩拉维亚。他们是撒罗尼加的希腊人,懂斯拉夫语,并根据希腊文字母创制一套斯拉夫字母体系,称为“格拉果尔文字”。他们还把最重要的祈祷文译成撒罗尼加一带的斯拉夫语方言,即古保加利亚语,语言学家称为古斯拉夫语。这个布教团用斯拉夫语传教,做礼拜,斯拉夫人群众容易接受。年,罗斯提斯拉夫政权被篡夺,其侄斯维亚托波克上台。新政权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迫害希腊传教士美多德(西里尔于年去世),将其逮捕后,进行严刑拷打。当地群众奋力救出美多德。年美多德死后,拜占廷布教团全被赶出大摩拉维亚。罗马天主教势力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年,大摩拉维亚国被匈牙利人攻灭。 年,以波希米亚为中心形成捷克国家。大摩拉维亚灭亡后,捷克长期处于德国的统治之下,直到10世纪末才得到独立。捷克独立后,封建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波列斯拉夫一世时(—年)曾把土地当作采邑赏赐给亲兵,培植了一批封建贵族。教会也从王公贵族得到土地封赐,也成为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教俗封建主千方百计侵占公社和农民的土地。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捷克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耕种教俗封建主土地的直接生产者主要是依附农民。11世纪时,由于沉重的租税压迫和徭役负担,许多自由农民贫困破产沦为依附农民,甚至是农奴。少数残余的奴隶也接近于农奴。奴隶的后裔转化为役农,被固着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耕种,徭役负担沉重。12至13世纪,役农的负担与其他农民很少区别,成为依附农民和农奴阶级的组成部分。一些大封建主的领地,在法律上取得了特恩权,形成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这种大封建主称为“潘”,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居于显赫地位。 12、13世纪之交,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是采矿业都得到顺利发展。含量丰富的银矿的开采,促进了新城市的兴起,加速了国内外的商品流通。布拉格、布尔诺和奥洛摩茨等,都是国内外贸易中心。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向威尼斯和匈牙利输出马、牛、皮革、亚麻布等。从13世纪起开始输出粮食和白银。一些大城市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加强了国内各地区间的联系。 德国移民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2、13世纪,欧洲普遍开展了垦荒运动,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建立新村。在垦荒高潮中,捷克不仅吸收了一批本国移民,而且也吸收了一些德国移民。德国人从12世纪开始进入捷克,13世纪达到高峰。从德国移民的社会构成看,首先是农民。他们最初为了垦荒,后来则向捷克小封建主租种土地,以承担徭役为条件,世代租用。他们聚居在按照德国法律和习惯管理的新村里。除农民之外,还有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移入捷克。他们集居在城市里;新旧城市都有德国移民。在13世纪及其以后,一些富有者变成捷克的城市贵族。德国移民在捷克的长期混居杂处之后,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德国人,而在农村中占优势的是斯拉夫人。 德国移民中也包括一部分教俗封建主。捷克教会和修院基本上为德国人所把持。德国人主教和修院院长在捷克占有大量土地,构成僧侣贵族阶级。捷克国王奥托卡一世(—年)也曾招徕一些德国封建主,以经营农业,开垦荒地。国王把大量捷克土地封赐给德国教俗封建主,以换取德国贵族的支持,加强其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地位。僧侣骑士团和托钵僧团的成员也大批涌入捷克,争夺势力范围。 德国移民上层逐渐成为捷克享有特权的贵族阶级。捷克城乡劳动人民多半处于受德国贵族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既是阶级矛盾,又具有民族矛盾的性质。年,瓦茨拉夫三世死后,普舍美斯王朝绝嗣。封建贵族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讧。年,西欧卢森堡王朝的约翰被推选为捷克国王。约翰非常软弱,为了讨好大贵族许给他们许多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征税自由。这样,贵族领地变成独立王国。约翰之子查理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时期(—年)创办布拉格大学(年),它是中欧的第一所大学,德籍教师占据统治地位。 14世纪时,捷克农村很大一部分土地掌握在德国贵族手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地租的流行,许多农民处境恶化,土地愈益减少。据历史记载,14世纪后半期,多数农民份地的数量不足,只占有半个份地乃至1/4份地的农民居多数。有的农民甚至沦为农奴。捷克中部和北部农民,每周必须为封建主服役3—4天,最多的达到6天。农民阶级与封建主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农民逃亡或反抗者愈来愈多。 捷克城市里的阶级矛盾也日趋激化。捷克城市和矿山基本上被德国城市贵族所控制。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多为捷克人。而德国出身的城市贵族竭力阻止手工业者建立行会;捷克手工业者门类虽多,但维护手工业者利益的行会却很少。14世纪后半期,城市市民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与帮工学徒反对匠师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年,布拉格爆发了工匠罢工,反映了城市内部的阶级矛盾是十分尖锐的。捷克一些重要矿山,多由德国人开采。14世纪后期,捷克的铜、铁产量都有增加。银的产量增长迅速,年产竟达10万马克。捷克银币,畅通欧洲。但是捷克矿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从而增加了矿工与德国矿主之间的矛盾。 捷克遍布城乡的教会亦为德国主教和神甫所控制。教会和修院本身就是大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仅布拉格大主教就拥有个村镇、14座城市和5座堡寨。城乡人民都受到教会的剥削和压迫。教会是捷克整个社会矛盾的焦点。反对天主教的宣传在城乡流传甚广。布拉格主教区设立宗教法庭,迫害异端,镇压人民的反抗。14世纪后半期,捷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经达到一触即发的程度。 约翰·胡司的宗教改革捷克人民对封建制度和德国贵族的不满,集中表现为对教会的仇恨。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传教士经常用捷克语布教,揭露教会的黑暗和罪恶,攻击德国人高级教士的奢侈腐化。这种宣传受到群众的欢迎。捷克教会改革的思想家和爱国者约翰·胡司(—年),成为这种反教会宣传的领袖。约翰·胡司出身于穷苦人家庭,熟悉下层社会,毕业于布拉格大学神学院,曾任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传教士。年,任布拉格大学校长;年,任皇后解罪神甫。 胡司认为教会占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他主张教产应该归国家所有,教士应该象早期基督徒那样过清贫生活;胡司主张教权应该服从俗权,神职人员服从国家;取消享有特权的教士,改革奢华的宗教仪式,建立民族的廉俭教会。胡司的传教最初得到宫廷的保护。年,国王瓦茨拉夫下令取消外国人在布拉格大学的特权,由捷克人管理学校。胡司与罗马教皇的矛盾由于教廷贩卖赎罪券而激化。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为了搜集战费(与那不勒斯国王作战),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捷克人群起反对。胡司在布拉格大学的辩论会上说,教廷的这种行径是不能容忍的罪行。胡司抨击教皇是犹大。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胡司终被革除教职,被迫离开布拉格,到南方农村继续宣传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他主张改革教会,用捷克语讲经祈祷,并把圣经译成捷克文。他指斥教皇为反基督分子。胡司支持农民反对贵族、反对农奴制。胡司在农村的宣传颇受群众的欢迎。 罗马教皇和捷克天主教会对胡司的言行极为仇恨,千方百计要加害于他。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决定“审判”胡司。胡司毫不畏惧地出席会议替自己辩护,“证明真理的伟大”。但是大会不给胡司申辩的权利,不容发言就横加逮捕。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以“异端”罪名将胡司处以火刑。胡司为反对罗马教皇、反对教会、拯救祖国献出了生命。教会烧死胡司使自己处于群众的包围之中。激愤的群众在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杀害胡司的暴行。布拉格市民和平民到处捣毁教堂,驱逐德国教士。农民则奋起夺取教会土地。乡村贫苦传教士竟然发展了胡司的观点,反映贫苦农民的要求,号召消灭教俗封建主,拒交什一税,拒绝履行封建义务。农村小规模的起义愈来愈多。捷克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终于年汇合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胡司战争及其意义经过长期的酝酿、组织和发动之后,胡司战争终于年7月30日爆发。最初是传教士约翰·哲里夫领导的布拉格市民起义,参加起义的群众自认是胡司信徒,是胡司事业的继承者,故名“胡司战争”。参加起义的群众以农民为主力,也有大量手工业者、帮工、学徒、矿工、短工等城市下层群众参加。此外还有市民阶级、小贵族和富裕农民等中上层人士被卷进起义浪潮。战争的参加者包括广泛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们到处捣毁教堂、修院,进攻官吏和贵族邸宅,占领市政厅,掌握了布拉格政权。官僚和贵族纷纷逃离布拉格。经过一个时期的动荡和混乱之后,有共同利害的集团逐渐聚集到一起,提出了代表自己利益的要求。年,起义队伍基本上形成两大派:圣杯派和塔波尔派。圣杯派的成员主要是中产阶级、小贵族、富裕农民;他们拟定了布拉格四条款,要求摆脱德国人的控制,没收教会财产,传教自由,用捷克语祈祷,俗人也可用酒杯领圣餐,强调宗教平等,要求用胡司派教会取代正宗教会。这些主张属于起义队伍中的温和派。塔波尔派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平民、矿工和手工业者等。他们以塔波尔城为中心组织公社,实行财产共有,废除私有财产,不要国王,消灭等级特权,取消租税和封建义务,没收封建主的土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塔波尔派是胡司战争中的激进派。塔波尔公社实际上是按照原始基督教公社的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宗教平等和社会平等的革命团体。 在革命风暴的打击下手足无措的德国和捷克封建主,稍事镇定之后开始组织反扑。年春,德皇西吉斯孟德纠集10万大军,亲自指挥第一次十字军“征讨”。起义军两派联合对敌,很快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年又两次打败教皇和德皇组织的十字军。粉碎三次十字军的胜利都是由卓越的军事统帅约翰·杰式卡指挥的。他采用链环战车的战术对付十字军骑士的进攻,非常奏效。杰式卡即使在双目失明之后,仍在指挥战争,直至年不幸阵亡为止。杰式卡死后,起义军由大小普罗可普兄弟指挥。他们成功地打败了第四次(年)和第五次(年)十字军的进攻。在击退第四次十字军之后,他们将战争推向德国境内,甚至攻到波罗的海沿岸。罗马教皇发动第五次十字军进攻时,公开叫嚣要“洗劫、烧毁和摧毁捷克”。但事与愿违,第五次十字军还是一败涂地。 年击退第三次十字军进攻后,圣杯派的要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他们没收了部分教会财产,领地得到扩大;驱逐德国城市贵族,取得一些城市管理权。中产阶级和小贵族不愿继续在疆场上拼杀了。圣杯派打算与敌人谈判妥协,结束战争。这正符合教皇与德皇分化瓦解起义队伍的需要。年巴塞尔宗教会议决定的策略是:争取与圣杯派妥协,集中力量打击塔波尔派,并利用圣杯派打击塔波尔派。在这次宗教会议上德国贵族与圣杯派签订布拉格协定,承认俗人也可用酒杯领圣餐,保证胡司派教会的独立,确认传教自由,已没收的教产不必退还。会议还决定,由教会出钱支持圣杯派发动反塔波尔派的战争。结果在年教会与圣杯派勾结反对塔波尔派的阴谋战争爆发了。5月,双方激战于里旁。战斗正酣,塔波尔派内部有人叛变。波塔尔派军事统帅大小普罗可普兄弟战死沙场,全军壮烈就义。1万多名伤员和战俘,以及老弱妇女儿童,全被圣杯派杀光,无一幸免。持续15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捷克农民战争,没有失败在敌人屠刀下,而是被从自己队伍中分裂出来的叛徒所消灭;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打垮,而是被敌人的阴谋和金钱所摧毁。个中道理,值得深思。里旁战役后,塔波尔派残部仍坚守南方一些据点,顽强不屈,继续战斗,直至年。 捷克胡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作为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国际影响。这次农民战争,无论在持久性上、斗争规模上,还是在纲领的鲜明性、军队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韧性上,均为此前欧洲任何农民战争所不及。这次战争给以教皇德皇为首的教俗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保证了捷克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独立,同时促进了捷克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胡司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胡司和塔波尔派的思想对欧洲各国、特别是一个世纪后的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beichia.com/zbcjbxx/4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划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